□ 本报记者 刘波
大海是秦皇岛最具特色的名片,而真正了解秦皇岛的人却说,秦皇岛的美,山海各一半。10月29日、30日,记者跟随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这里山美海美环境美的秘密。
见山:一场与亿万年前浪漫的邂逅
来到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亮甲山片区,一座并不算高的山峰横亘眼前。层层叠叠的岩层,记录着这片土地历经25亿年“四次为海、四次为陆”的沧桑变化。
“这是4.5亿年前形成的海相地层和1.5亿年前形成的黑色火山岩层缠绕在一起形成的地质景观,我们叫它‘二龙闹海’。”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环渤海能源研究院副教授谢奋全说,他在这片山前向学生们讲解着地层断面的形成过程、形成时代、形成原因和其代表的意义。
“这里完整记录了区域地壳运动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的六大不整合面,几乎所有的地质景观都可以看到,是名副其实的地学圣地、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百科全书。”谢奋全说。
“我们每两天就要步行对保护片区进行巡护。”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现场保护与综合执法科科长董常青对记者说。该保护区共有7个片区,他自己对接着其中3个保护片区的巡护工作。3个片区分布在周围两个乡镇,又都是山区,直线距离最近的也有5公里。每次巡护,他们都要将车停在山下,再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道路上山。他们要沿路检查保护设施是否完好,遗迹资源是否被破坏,沿途是否存在安全风险,遇到周边村民和科研人员还要向他们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以确保他们在生活和研究过程中不要破坏遗迹。
“亮甲山以前就是采石场,发现地质遗迹后,采石场就被关停了,才有了现在的样子。”董常青介绍说。保护区成立后,随着普法、巡护力度的加大,各种危害地质遗迹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保护区又通过发挥地学资源优势,完善保护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学实习和科普宣教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地学师生、地质从业者和爱好者对知识的渴求,也为地质遗迹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柳江方案。
遇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到达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潟湖的时候,已临近中午,阳光洒在海面上,周围的树林里飞起一群水鸟。它们有的从空中俯冲而下,捕食海中鱼虾;有的在海面凫水,时而潜入水下;有的漫步海边,用修长的喙翻找藏在沙子下的螃蟹和贝壳。
七里海潟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潟湖,与渤海相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保护区建立前,周边水产养殖户在这里发展滩涂养殖及工厂化养殖,七里海潟湖围堤围埝密布,湿地水面不断萎缩,低潮时大部分湖底裸露,岸线和滩涂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栖息的鸟类大幅减少。1990年9月30日,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修复七里海潟湖的自然环境,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清退养殖池,修复滩涂岸线。经过治理,共退养还湿806.73公顷,完成岸线整治15.13公里,有效扩大了湿地的水面面积,七里海潟湖水域面积从最少时的2.86平方公里,恢复至目前约15平方公里,重现碧波荡漾的生态美景。今年10月,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推选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那里有白鹤、丹顶鹤,树林里住着东方白鹳,再过一段时间,灰鹤就来了。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使这里成了鸟类迁徙路线上理想的繁衍地和逗留地。”71岁的费明健说。2021年,他牵头成立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戴河新区护飞队,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七里海潟湖边开展日常巡查护飞活动。
2020年到2023年间,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七里海潟湖湿地开展了鸟类资源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0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
“七里海潟湖的治理只是我们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角。”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金照光说。为了加强保护区内的生态保护,管理中心每年都会组织路上巡查、海上巡查150次以上,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违法违规问题,向有关单位移交处理;联合政府、海洋、渔业、海警等部门,开展“净网”“碧海”等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违规进入保护区等违法行为;与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紧密合作,开展公益诉讼活动,建立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基地,极大促进了海洋环境保护。
就在记者采访结束的时候,一队白鹤又在七里海边停留。它们脚步轻盈,身姿曼妙,就像在给人们舞蹈,跳到高兴处,它们伸直脖颈,一声鹤鸣直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