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秦皇岛长安网 >>政法文化

光影里的守望

来源:河北法治报         2025-07-08 14:59

□ 朱林林

从海军藏青到警察藏蓝,从军事记者到宣传民警……军转几年来,我还依稀记得2019年12月,我捧着转业通知书走进东光县公安局大院时,梅枝上正压着新雪。

政治处办公室的窗玻璃上凝着霜花,老主任把一摞宣传手册推过来,纸页间漾开的墨香混着暖气管的热气,像极了当年新兵连值班室里的老暖瓶——都是些带着温度的旧物,却在新的晨光里泛着亮。

我的办公桌临着窗,能看见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初来乍到的日子,键盘声总比晨光醒得早,那些关于警营的故事,像雪片一样落进文档:刑侦队老陈蹲守三昼夜时睫毛上的霜,户籍窗口小王给留守儿童扎的歪辫子,还有特巡警在暴雨里背老人过街时警服肩章上淌下的水珠。我常常举着相机在局里穿梭,镜头里的世界和从前握枪的视角截然不同——枪膛里是瞄准的坚定,镜头里却是无数个柔软的瞬间在生长。

记得第一次随警采访是个寒夜,110民警接到报警说有老人迷路。我们在城郊麦田找到那位裹着蓝布棉袄的老人时,年轻的辅警小李正把自己的警大衣披在老人肩上,月光洒在他们并排走的脚印里,像一串会发光的省略号。我蹲在田埂上按快门,手指冻得发僵,心里却忽然暖起来——这和当年在海上护航不同,那时守的是家国利益,此刻守的是人间烟火。

案头的台历翻得飞快,转眼梅花开了又谢。我在深夜的办公室里改稿,台灯把影子投在墙上,像一面晃动的军旗。有时会接到派出所的电话,说有个抓捕现场需要记录,我便抓起相机冲进夜色。警灯的红光划破黑暗时,总想起部队拉练时凌晨四点的军号,同样是唤醒沉睡的城市,却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安宁。

去年春天,我们做“警营开放日”策划,一群小学生举着纸喇叭问民警:“叔叔,你们怕不怕坏人?”那个刚从重大专案组回来的壮汉,低头时警帽帽檐压出的阴影里,忽然有了温柔的褶皱。我举着相机往后退了退,让阳光能完整地照在孩子们仰起的脸上。镜头里,警徽和红领巾在春风里一起闪光,忽然明白自己笔尖流淌的文字、镜头定格的画面,都是在给这座小城的安全感缝上细密的针脚。

如今,案头多了个玻璃罐,里面攒着采访时捡到的小物件:报案人留下的半块糖纸,社区民警记录本里夹着的干花,还有一次暴雨救援时群众硬塞给我的伞柄上脱落的珠子……它们像散落在时光里的星,每当我对着电脑屏幕犯愁时,就拿出一颗握在手心,那些被记录过的温暖便会重新流淌起来。

窗外的老槐树枝繁叶密,我知道今年夏天会有蝉鸣落进我的录音笔。从军营到警营,从迷彩到藏蓝,变的是制服的颜色,不变的是守护的姿态。而我这支笔、这台相机,不过是在岁月的长河里,打捞着那些闪着光的瞬间。

(作者单位:东光县公安局)

关键词:责任编辑:秦皇岛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