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波
2024年年底,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区总工会联合区人社局、检察院、妇联等单位,创新推出企业职工法律援助“业校”与农民工、妇女“夜校”。多部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联合将法律援助的咨询、申请、初审、转办等全流程服务直接“搬”进课堂,将服务嵌入法治教育中。
两校通过双轨并行、错峰服务,打造了服务型法律援助新模式。目前,两校已成功举办15期,解答法律咨询143人次,工伤认定、欠薪追讨、家暴维权等12件现场受理的诉求已进入实质性解决程序,部分案件已成功办结。
“去年的工资到现在也没要回来,跑了多少趟,嘴皮子都磨破了也没结果。没想到职工‘业校’课堂上就能办法律援助申请,免费帮我要之前拖欠的工钱,律师手把手教我收集证据,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当法律援助律师现场帮企业职工李大姐整理完欠薪证据材料后,李大姐激动地紧握律师的手连声道谢。
在职工“业校”中,援助律师不仅讲解相关法律的核心条款,更设置了“即时问诊”环节。职工带着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伤认定书等材料现场咨询,律师“一对一”分析风险、评估诉求可行性。对于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案件,当场受理。工会人员则同步对接劳动监察大队,建立“课堂受理-工会转办-监察介入”的快速响应链。“我们的目标是让职工‘带着问题来,拿着方案走’,课堂就是服务的第一站。”山海关区总工会副主席邹建明说。
针对农民工和妇女群体的时间特点,“夜校”开办5期后升级为“维权服务站”。值班律师不仅进行专题普法,更提供“即来即办”服务窗口。“夜校”配备了简易的申请表格和材料复印设备,方便学员当场提交申请、固定证据。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法援中心联合妇联开通了“保护令申请直通车”,律师现场协助撰写申请书、整理报警记录等证据。对于残疾学员,则提供无障碍沟通指导和诉讼便利化指引。
在妇女“夜校”的“反家暴专场”上,张女士鼓起勇气讲述了自己长期遭受家暴的经历,眼神中充满恐惧与无助。援助律师耐心倾听,安抚她的情绪,当晚便协助她整理好伤情照片、报警记录和证人信息,现场完成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材料,并通过妇联的“绿色通道”火速提交法院。张女士含泪说:“这堂课给了我勇气,更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谢谢你们没有让我再等、再跑!”
据山海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刘芳介绍,在两校的开办过程中,法律援助中心扮演着“中枢”角色,精细统筹律师排班,确保每堂课有专业对口的“讲解员”和熟悉流程的“受理员”;对案件进行精准分流,根据案情对接劳动监察、仲裁、检察院、法院、妇联等部门,课堂受理信息即时共享、部门接力处理,实现无缝衔接。每案还指定“跟踪员”,定期回访进展,形成“课堂受理-部门联动-全程跟踪-结果反馈”的闭环。
如今在山海关区,当职工“业校”的黑板上写出《工伤保险条例解析》课程题目时,同步张贴的是法律援助申请二维码;当农民工“夜校”讲解欠薪取证技巧后,现场同步进行劳动监察现场登记。在这里,每堂法治课都是一次法律援助服务的新起点,每一次倾听与行动,都在为公平正义写下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