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秦皇岛长安网 >>政法文化

妈妈的边角地

来源:河北法治报         2025-08-14 09:53

□ 王克鸿

“这是你妈给你捎的,说你最爱吃这个了。”前几天,老乡回江苏老家,顺便去看了看我82岁的妈妈,带回了妈妈给我的一包蚕豆,5斤上下,虽值不了几个钱,但这是妈妈在边角地上亲手种的,千金难买。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0岁那年,患病3年的爸爸卧床不起,一张照片未留下,留下了大笔债务,便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妈妈带着我和弟弟相依为命。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妈妈省吃俭用坚持让我读完高中。弟弟没我幸运,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现在与妈妈还生活在农村。18岁那年,我当兵来到了承德,后来转业留在了省城。

老家地少且珍贵,我家3口人6亩地,2亩种桑养蚕,其余4亩种粮食,秋天种麦子,春天种水稻。粮食收获后,留足口粮,剩下的卖钱补贴家用。桑蚕是家中稳定收入,生活平凡而简单。

豆类、蔬菜种植地,是妈妈在路边、河边、水渠边开垦的。老家气候宜人,田地肥沃,一年四季家里新鲜蔬菜不断,蚕豆、油菜籽、黄豆等也是妈妈在边角地里种出来的。

妈妈的边角地,为家庭带来了“口福”。豆腐,用黄豆换,卖豆腐的送货上门,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食用油,是油菜籽新压榨的,口味纯正,油菜籽渣顶加工费;蚕豆,炒到九成熟加上盐、油调料,餐桌上又增添了一道美食。

妈妈种的蚕豆、黄豆比市场上卖的稍小一点,但口感好。种子是妈妈在每茬收割后选种留下的,延续几十年了。老家的冬天,地温比北方高,油菜、豌豆苗等蔬菜也能慢慢生长。经过冰霜洗礼过的油菜、豌豆苗,与大棚种植的蔬菜口感不一样,无论是煎炒还是做汤非常易熟,让人回味无穷。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正赶上收割蚕豆和油菜籽。如今乡村条件好了,土路变成了水泥道。蚕豆、油菜籽不能在边角地打,妈妈边收割、边捆扎、边装三轮车,一车一车地拉到晾晒场。

“哪来这么多边角地?”我问弟弟。他告诉我,近几年,邻居们外出打工,家里没有劳力,原本大家争抢的边角地又荒了。妈妈不失时机接手,这两年增加了10多块,已达30多块。这些边角地,有几平方米的、十几平方米的,大小不一。

这些边角地,妈妈像护孩子一样守护。天气干旱苗不好出,妈妈用三轮车从家里拉来水,一勺一勺浇灌;长草了,靠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及时拔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妈妈虽然岁数大了,但耳聪目明,身体很好,每晚8点半前休息,早上5点多起床。自己收割蚕豆、油菜籽,给我们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临别前,妈妈告诉我,今年上半年边角地收成不错,留足家里吃的、我们带的,剩下的可卖650多元钱。

去年春节回老家,妈妈早早准备了我们带的黄豆、菜籽油,采摘了油菜、菠菜和豌豆苗等蔬菜,满满一大袋子,足足60多斤。

事与愿违。我们当时是搭乘老乡轿车回去的,约好了一起返回。接我们时,车上已装得满满的,好不容易把黄豆、菜籽油装上了,一大袋新鲜蔬菜只能留下。

然而,返回的第3天,我收到了妈妈的快递。弟弟打电话说,我们走后,妈妈骑上三轮车就要到10里外镇上寄蔬菜。怕妈妈弄不明白,弟弟代劳了。邮费127元,是妈妈好几个月卖蔬菜的收入。

我曾多次劝妈妈别种那些边角地了,来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她就是不肯。花127元寄一袋新鲜蔬菜,这是妈妈认定她最拿得出手的。

“你从当兵走出家门,结婚生子到买房定居,我没能帮上忙。这些年,给你弟弟种地、洗衣服、带孩子,挣钱给他们盖房、补贴家用,你从不计较,妈一直挺亏欠你的……”妈妈的肺腑之言让人心撕肠断。妈妈,我退休后一定回到您身边,和您一起种那一块又一块的边角地。

(作者单位:省公安厅高速公路公安局)

关键词:责任编辑:秦皇岛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