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茁 张建辉
自“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开展以来,秦皇岛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作用,数字赋能监督,提升办案质效,切实守护人民福祉,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为美丽河北建设保驾护航。
两年来,秦皇岛市两级检察院共办理环境资源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572件,10件案件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37件案件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典型案例获评比率位居全省检察机关前列。
协同监督促共治。秦皇岛市检察机关统筹谋划、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不断推动专项监督走深走实。主动向四大班子、政法委汇报工作。深化“府检联动”机制,两级检察院累计走访78家行政机关、食药品企业,问计问需,推动建立协作机制10个,接收行政机关案件线索132件。号召在秦高校师生以及6000余名公益组织志愿者参与专项监督。扩充招募具有食品药品工作经验的“益心为公”志愿者36名,借智赋能,拓宽专项监督线索收集渠道。
聚焦重点出特色。秦皇岛市检察机关聚焦环资领域和食药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精准发力,持续推进渤海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推动行政单位整治、拆解“三无”船舶共1263艘。牵头会签全省首个“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出台全国首个涉案野生动物救助地方标准,最大限度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与法院联合开展海上增殖放流活动,100余万尾应季适生鱼苗被放归大海,修复渔业资源;建立司法保护生态修复林基地3个。推进尾矿库治理,督促投资150余万元,恢复地质环境3.4万余平方米,监督清运尾矿土1100立方米,恢复耕地10余亩。
科技支撑提质效。秦皇岛市检察机关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运用公益诉讼数智平台,从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系统治理转变。专项监督开展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接收河北省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线索1175条,立案369件,成案率31.4%。积极整合高校和科研力量,围绕海产品药物残留、环境影响等开展课题攻关,针对休渔期后养殖鱼大规模上市,借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业优势,统筹开展快检工作,为履职提供客观数据支撑。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助力涉矿产资源和涉海等案件调查取证取得显著成效。
公益检察进万家。秦皇岛市检察机关注重打造立体化融媒矩阵,在车站、社区、银行、商超、医院等96个公共区域819个点位1373块户外广告大屏、电梯广告屏滚动播放公益检察宣传片。制作《舌尖上的检察》《哪吒说检察》等微视频,通过电视台、“两微一端”、抖音等发布宣传视频180余部,印制发放宣传单1.2万余份,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专项监督信息190余篇次。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海洋日等节点开展环资领域普法宣传活动,深入社区、乡村、集市,开展普法讲座57场,受众6000余人次。创立公益诉讼主题公园,全天候推送公益诉讼知识,打造“视·听·触”普法新体验,推动专项监督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