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不仅考验干警的工作热情,也考验着执行干警的能力,如何在千丝万缕的信息中找到破局的突破口,有时会成为执行的关键。近日,新区法院执行干警奔赴千里之外,在没有查到执行财产的情况下,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研判,最终使两个“骨头案”顺利达成了和解。
一、巧借力,当地政协帮忙立功
北京某建筑公司诉三亚某服务公司建设工程合同案,涉案标的189万余元。新区法院委托三亚当地法院查控财产,收到结果是不清楚。经过研判,新区法院决定由庭长张永良带队去三亚。到三亚后,执行干警到当地房产局、工商局、税务局、车管所进行调查,均未查到财产。联系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该法人认为她既不是股东,也不是实际控制人,并不掌握公司财产。在谈话的过程中,张庭长察觉到她可能是政协委员,决定从这方面想想办法,经多方核实印证,确定她是当地的政协委员。于是张庭长先到工商局冻结了该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避免公司临时变更法人。然后前往当地找到当地政协主席和秘书长,请当地政协帮忙做工作,当地政协领导非常重视,告知该委员是当地有能力的女企业家,并表示支持法院工作,督促其履行还款义务。在当地政协领导的努力下,该法人第二天就找到执行干警,表示会和该公司的实际投资人一起偿还该笔债务,并通过电话和申请人达成了和解协议。该起案件的顺利执结,有赖于当地政协的大力支持,为法院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办案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支持法院工作的当地政协领导点赞。
二、辩利害,法官苦口婆心成事
赵某、马某诉张某、周某、秦皇岛某科技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法官判令张某返还二原告110多万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未查封到财产,申请执行人提供线索,被执行人在三亚且在三亚有房产,于是新区法院决定由张庭长带队去三亚,和上一案件一起执行。经多方查探,均未查到财产。张庭长决定还是在被执行人身上下功夫。张庭长释法明理、陈明厉害,列举了拒不执行可能面临的失信限高,甚至行政拘留的后果,将来公司贷款融资受限,也将影响声誉。最终张某最终同意分期履行偿还义务,经电话和申请人沟通,达成了和解协议。
三名执行干警,奔走千里,历时4天,在未能查到财产的情况下,通过细心、耐心的工作,使两件看似不可能执行的案件得以妥善解决,彰显了执行干警的敬业精神和为民情怀。
为我们的执行干警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