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磊 程思梦
“如果没有你们,这被拖欠的辛苦钱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拿回来!”近日,拿到期盼已久的劳务费后,建筑工人李某某紧紧握着检察官的手表示感谢。这句话的背后,是三名建筑工人讨薪之路的艰辛,更是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民检察院用法治力量温暖民心的鲜活注脚。
2023年4月,经老乡介绍,李某某等三名工人来到北戴河区某建设工地从事老旧房屋项目的改扩建工作。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三人迟迟没有获得劳务费。三人多次催讨,但始终无果。今年6月,他们走进北戴河区检察院的大门,提交了支持起诉申请书。
然而,民事检察部门检察官接待他们时,发现他们的证据材料十分零散,仅有几段表意不清的微信聊天记录和考勤表。“别着急,咱们一项项理清楚。”检察官当即拿出纸笔,逐条记录他们的务工时间、工作范围,并指导他们补充证据。
项目涉及总包、分包,负责人之间互相推脱,三名工人该找谁要钱都成了难题。为查清责任主体,检察官在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中抽丝剥茧,最终确定江苏某公司为拖欠劳务费的主体。
为尽快帮助工人拿回劳务费,检察官协助三人联系了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某。张某称不是故意不支付,只是公司运营十分困难。对此,检察官严肃告知张某拖欠工人劳务费的法律后果。在可能面临被起诉的强大压力和检察官的释法说理下,张某随后表示愿意承担支付责任,但需要一周时间筹措资金。之后,张某按时履行了约定。
银行到账短信提示音一响,李某某等三人立刻把这一好消息告知了检察官,并申请撤回支持起诉申请书。于是,便有了开篇的那一幕,李某某等三人的讨薪之路也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